第一,在印度佛陀圣地如何行持六度或供养
——宗萨钦哲仁波切《朝圣·到印度圣地做什么》第2部《修持》之菩提心与菩提戒
供养
朝圣的地点不仅吸引朝圣客,投机分子的大军也如磁吸般地涌现。像是白天看起来有义肢的断脚乞丐,到晚上就奇迹般地及时长出脚来,以方便他们走路回家;还有穿着酷似比丘的高明骗子。要如何因应这些机会而行布施,完全取决于你自己。
举例来说,也许你决定在朝圣途中不给任何乞丐一毛钱,而到最后把剩余的现金分给大城市里情况更糟、更没机会获得温饱的乞丐;或者你把钱布施给妇女,因为她们的生活远比男人艰困;你也可以只赠送食物或衣服,或只给所有那些深陷贫困的人由衷的祈愿,而不给钱以免被他们花在酒精或药物上;或者你也可以决定把钱给予任何一个向你乞讨的人,不管他们看起来是否应得。
从灵性的观点来看,你对布施的对象所抱持的态度非常重要。你一定要记住,不论他们在此生是什么身分,在某个前世他们曾经是你所爱的人,或是爱你的人;他们每一个人都曾经为你流过血、流过泪,或甚至可能为了保护你而牺牲过自己的性命。由于我们不知道所遇见的人是不是菩萨(佛能以多种外相地示现),为了保险起见,你应该想像你所布施的每一个对象都是觉悟者。
这对于密续行者而言更为重要,因为他们曾经誓愿:视任何人都是本尊、所到任何处所都是坛城。如果我们在心中以这种想法来给予他人,我们的布施修持会变得更加深刻。
因此,作为一个声闻乘的修行者,当你看到一个衣不蔽体的乞丐坐在肮脏的街道上,你应设身处地想像,如果你也必须睡在污秽的窄巷、只能吃别人丢弃的食物,你会有多痛苦?然后,当你对他供养金钱或食物时,会油然生起尊重,因为你了解他和你同为人类,只是他的生活状况远不如你幸运而已。
作为一个菩萨乘的修行者,你要记住,在无数的生生世世,你和这个乞丐已经结下缘分,他必定多次曾是你的父亲、母亲、情人或先生。然后,不管你的供养多么微薄,在心里发愿,希望藉由你布施所结下的这份业缘,能引导这位乞丐接触佛法。可能的话,你也应该记住,你自己、这个乞丐和这份供养,全都是幻相。如是了解,丢掷铜板给他的这个简单的行为,就会成为最深刻的布施修持。
而密续行者,则要想像这个乞丐与自己的上师或本尊不二,而行布施。
至于供养僧尼,无论他们是真是伪,你所积聚的福德主要是依于你的动机而定,而与他们的真实身分不太有关。乞丐常常有令人心酸的故事。站在你面前的这个假和尚,很有可能就完全没有别的办法了,才会穿上僧袍来行乞,为的是养活他的家人,或急需药物来缓和他的母亲疾病末期的病痛。所以,先别急着谴责这个假和尚;而且还要记住,许多所谓的「真」和尚,他们开着奔驰轿车、戴着劳力士表以及蒂芬妮金链。我们宁愿不要怀疑或挑剔遇见的每一个人,而只是单纯地对僧袍(它象征佛、法、僧)表达尊敬;纵使和尚是假的,你也会积聚大量的福德。
当佛陀还是菩萨时,他在某一生转世为一只有着漂亮蓝色鬃毛的动物。这只动物天生就喜欢出家人,常常跑到他们身上,依偎在黄色的僧袍里。有一天,一个奸诈的猎人假扮成比丘,将一支毒箭藏在袍子的褶层里。当这只动物跳到他的腿上时,他一刺便把它杀死了。这个故事听起来挺悲惨的,不过这只动物在那一刹那对僧袍产生的喜爱,却积聚了累劫的福德。
在朝圣途中,参访寺庙可以让我们有许多机会修持六度中的每一项:
一,尽你所能地供养,这是修持布施;
二,以谦虚的态度供养,不引入注目、不夸耀、也不为任何世俗的理由而做,这是修持戒律;
三,假如寺庙管理员纠缠你,要你给的更多,不要对他们心怀恶意,这是修持安忍;
四,充满喜悦地供养,这是修持精进;
五,供养时,不受到自己的虚荣心、不安全感、骄慢等影响而失去专注,这是修持禅定;
六,视你所供养的一切,不论大小,都是如梦如幻,这是修持智慧。
——宗萨钦哲仁波切《朝圣·到印度圣地做什么》第2部《修持》之菩提心与菩提戒
第二,佛陀的朝圣者,要以法为核心
佛陀的朝圣者,要以法为核心,所以:
一、你要多思维自己之死亡,思维轮回里的一切身心与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苦;不知此真相,渴爱就会推动它们轮转,因此凡是渴爱就要决心灭除。
二、知足:感恩目前所拥有物,为了养活而不陷入增加贪取,控制感官:与事物相逢时,好感受升起,要舍弃喜贪的注意和思维,坏感受升起,要舍弃嗔忧的注意和思维。时刻练习清醒:以觉知身体为基础,做到随时觉知自己的身体,感受,想法。
三,心时刻在定:练习出入息念,升起喜乐、觉知,抛弃所有杂念。心不受欢喜、忧愁的影响,远离诸想,平静、乐观觉知。如实观照:观照无常、苦、无我,舍弃这些造成贪爱的无知。
四:最后做到统一:
感官经历外境,心不为喜好、厌恶所动;
心专一向内,无丝毫杂念、客观冷静觉知;
智慧之后观察,不再有“自我、我拥有”的感觉,就能够舍弃一切执着,对一切不动心;
这样就可以依照正法,平静的旅行。
要利用这圣地的时光,获得解脱道上的进步。
以上文字转自“佛陀专列”2014年9月26日印度朝圣之旅领队学者多杰老师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