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 | 淘宝店铺 | 繁体版
传统文化
 
联系我们
河南三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
地址:新乡市平原路石牌坊茶文化街41号
电话:0373-3066299
投诉:0373-3088299
传真:
联系人:李西宗居士
手机:18637313231
邮箱:1076629900@qq.com
网址:http://www.my231.com
在线咨询  在线咨询
 
佛教高僧 当前位置:首页 > 传统文化 > 佛教高僧 > 全文
绝食出家:道悟
作者:admin  日期:2016/2/25 0:00:00  来源:妙音朝圣  浏览 2970 次

20160228145907_1398

道悟(748--807)唐代禅僧。婺州东阳(今属浙江)人,俗姓张。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。历参诸禅师。德宗建中二年,住天皇寺,精修梵行,大弘禅宗,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等均禅法

道悟自15岁的出家到他参学石头的得法,前后经历了20多年的艰苦修学,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受戒以后的毗尼清修,他一生既有南禅顿教的参学,又有空山修定的头陀体验,其修学经历不可谓不丰富了,所以他的禅法颇具圆融特色,这也正好适合他走上石头的那条人生智慧之路。

道悟禅法圆融性的第一个特色是他在贯彻禅学修持的前提下,还十分注重律仪的修持。这一特色颇有他个人的气质因素存在其中,赞宁在《传记》中说他"长而谨愿",这便决定了他对于自己的行为会十分检点的,他的为人自然是不会过于放旷的。由于受这一气质的支配,他在修学戒律之后,就一定会恪守梵行,因此,他后来在弘化荆州时接待江陵尹裴公"不修迎送,一无卑贵,坐而揖对"。这种作法不只是悉遵毗尼,而且也保持了他作为僧人的独立人格。也由于道悟注重律仪修持,因而他在后来的弘化中倍受信众的尊敬,乃至荆州士民对他"莫不擎跪稽首"。大抵也是因为他能恪遵毗尼,以故颇受赞宁的称颂,在《宋高僧传》中,赞宁对其他僧人作传都措辞非常简洁,像对他的传记那样行之长篇、且穷极赞辞者委实不多。

道悟禅法的的第二个特色是他在贯彻南宗禅注重心性修持的前提下,还能不废禅定修习。这一特点颇有牛头禅法的因素存在其中,但其中更融摄了石头的精神。诚然,牛头禅师"凝心宴默于空山静林,二十年中专精非懈,遂入大妙门",在他所作的《绝观论》中,提倡以"虚空为道本,森罗为法用",这自然具有少林壁观的传统在其中,但也不乏其山居恬适的气韵在其中。道悟的空山修定,诸如《景德录》所说的"宴坐丘冢",又如《宋高僧传》所说的"七日不食",乃至草衣木食",这种作法更加酷似少林以来的楞伽师的传统。这一带有头陀特色的住山修定,自然使道悟的禅法有别于时彦。也由于他经过了这种住山行头陀的宗教身心磨砺,所以他在办道时能弘能毅,以故颇受一方的拥戴,堪为一方的教主。

道悟禅法的第三个特色在于他对禅法的博采兼融,这一特点使得他最终成为了石头的门人。如上所述,道悟出家之后曾向径山国一、马祖道一、石头希迁等三位大德参学过,但这还不包括他在明州时的剃度师与在杭州受戒时的依止之师。值得注意的是道悟在径山门下修学达五年之久,其后又经过了三年的空山修定,才去参访马祖道一的。对于道悟参学于马祖,《景德录》则云:"重印前解,法无异说",并依止了二夏。事实上,在径山门下修学了那么久,一登马祖之门,要马上在道一禅师那扬眉瞬目、弹指謦欬之中见出洪州禅法的底蕴来,悟到马祖禅法"全体是用"的妙旨,恐非那般易然。因为,洪州禅与牛头禅在禅学思辩上毕竟是存在着较大差别的,若要立即体会洪州禅,则除非道悟原来根本就没有修学径山的牛头禅法。记得马祖门下的入室弟子邓隐峰,他虽然修持到了坐化立亡的地步,但他为了体验石头禅,却三次滑倒在南岳,这便有力地说明了旁系禅僧的参学难以得个入处的道理。因此,《景德录》的"重印前解",也未必那么靠得住,很可能还是道悟在马祖那里未能彻了心源,于是他才又到石头的门下去参学的。在宗密的《禅源诸诠集都序》中,将洪州、石头判为两个不同的宗门,倒是将牛头归并到了石头一个思想体系之中。骤视之,自是不无道理;但勊实而言,石头的禅法毕竟要高出牛头一筹,这也是道悟最终参学于石头的原因所在。广博的参学,必然会博采诸彦之所长,也自然易于形成一种兼融的禅学风格。

道悟在径山与马祖那里并未彻悟,他是在石头门下经过这一番勘辨才彻了心疑的,而且还是经过了石头的反复开示,方使得他在原先那两个大德那里尚存的"有所得心"彻底消除的。只要存在一丝的"有所得心",在参禅上便是未悟道,可见,道悟当年在马祖处的"重印前解"与径山处的"密受宗印",均是未了。我们再看道悟参学的话头中的"离却定慧,以何法示人",定与慧是禅修中必不可少的,因定发慧,定慧一体之教,前哲已经言之甚详了。然而,在实际的参禅悟道之中,这些名相终究是派不上用场的,故石头的接机语"我遮里无奴婢,离个什么",便将道悟所执着的名相搋夺得一干二净了。师徒间接着逐层深入地进行机辩,直到石头的一语"汝道阿谁是后人",才将道悟的"有所得心"彻底破斥干净。事实上,石头的禅法是"细入无间,大绝方所"的,这也正如他所开示道悟佛法大意时所说的"长空不碍白云飞"。

龙潭崇信是道悟的入室弟子,也是这一系禅的实际传灯人。他家住在渚宫的天皇寺旁边,以卖饼为资生业,至于其出生、圆寂年代及其家世,则《僧传》及《灯录》并无记载。崇信每天都供养道悟十个饼,而道悟每次食毕都要留下一个饼回馈崇信,并说"吾惠汝以荫子孙",久而久之就引起了崇信的疑惑。当崇信援疑叩问于道悟时,道悟便因势利导启发崇信出家,由是崇信成了天皇的入室弟子。但崇信在天皇寺住了许多时日,却不曾接受过道悟的开示,他有一天请教道悟说:"某自到来,不蒙指示心要。"道悟回答他说:"自汝到来,吾未尝不指汝心要。"崇信更加疑惑了,便问:"何处指示?"道悟说:"汝擎茶来,吾为汝接;汝行食来,吾为汝受;汝和南时,吾便低首。何处不指示汝心要?"原来,道悟的禅教全部蕴含在这些不起眼的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,这里面自然蕴含了"一根布毛是佛法"的旨趣;然亦似带有马大师"全体是用"的意趣;自然,似这种平和蔼如的禅教作风、其禅教中所蕴含的"森罗万象"、"触目菩提"的意旨,则更多的是来自于石头禅法的影响了。因而,在道悟这里,道悟没有马祖那种作风激烈的机教,而是用一种如同和风解冻式的家常话来施教,但其中却包藏了解黏去缚的深意。崇信在道悟的开示语下略有所悟,他便低头沉吟起来了,而在禅悟中是丝毫不能容许有片刻的迟疑的,因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空隙,学人平常的杂念意识就会闯进来干扰其悟道。惟其如此,道悟立即唤醒崇信:"见则直下便见,拟思即差"(参见《大正藏》五一卷三一三页中栏),崇信这才顿悟禅旨。崇信悟道以后复叩如何保任,道悟说:"任性逍遥,随缘放旷,不要安禅习定,性本不拘;不要塞耳藏睛,灵光迥耀。如愚若讷,行不惊时,但尽凡心,无别圣解,汝能尔者,尚何患乎?"(岳麓书社一九九六年版《祖堂集》一一五页)从道悟的开示语可知,一方面,"佛法本平常,莫作奇特想",因而禅者无须"安禅习定",也无须"塞耳藏睛",但随缘放旷,便是禅家的用功处。另一方面,"恰恰无心用,正是用心处",禅修之关键,在于能尽凡心,若无一点凡心存于方寸,那便是最佳的保任了。可见,道悟在这里所传授的纯是心地法门了,而崇信也是在这里学得心地法门以后,再将这一系禅弘传下去的。

影响

天皇道悟传龙潭崇信,后成为云门、法眼二宗的根源。

根据后世传说,同时代有另一位同名禅师,属洪宗州,叫天王道悟,他才是龙潭崇信的老师。但经虚云禅师考证,应该是误传。

注释:民国陈垣《释氏疑年录》:"此说之兴,盖当北宋末云门极盛之时,与云门竞者之所造,其始不过因"皇"、"王"一字之偶误,其后遂造为城东城西之异人,其意不在天皇,而在云门之改属,所谓门户之见也。既托之达观颖,又托之觉范洪,《五灯会元》小注等因之,遂成千古疑案。"

附录

印顺〈天皇道悟〉

(摘录自《中国禅宗史》第九章第三节)

道悟门下有龙潭崇信,后来传出云门与法眼宗。沩仰门下云岩昙晟,后来传出曹洞宗。道悟与沩仰的问题,关系重大,成为洪州与石头门下争夺的重心。

天皇道悟(748~807),《宋僧传》卷十〈荆州天皇寺道悟传〉,是根据符载〈荆州城东天皇寺道悟禅师碑〉的。如《宋僧传》说:

"投径山国一禅师。(道)悟礼足始毕,密受宗要,于语言处,识衣中珠。身心豁然,真妄皆遣,断诸疑滞,无畏自在。直见佛性,中无缁磷。服勤五载,随亦印可,俾其法雨润诸丛林。"

"欲归宝所,疑道涂之乖错,故重有咨访,会其真宗。建中初,诣钟陵马大师。二年秋,谒石头上士。於戏!自径山抵衡岳,凡三遇哲匠矣!至此,即造父习御,郢人运斤。两虚其心,相与吻合。白月映太阳齐照,洪河注大海一味。根果成熟,名称普闻。"

道悟在径山国一禅师门下,已"直见佛性"了。为了疑有乖错,所以又参访马大师与石头。经两处的虚心咨访,结果是"相与吻合",没有什么不同。所以,道悟是得法于径山,而再度印证于道一与石头的。《宋僧传》卷九〈石头希迁传〉,引刘轲(约820)所撰碑,石头的门人中,就有"道悟"。这可见石头门下,早已以道悟为继承石头的门人了。《传灯录》卷十四,叙天皇道悟的参学,这样说:

"首谒径山国一禅师,受心法,服勤五载。唐·大历(?)中,抵钟陵,造马大师,重印前解,法无异说。复住二夏,乃谒石头迁大师。师从此顿悟,于前二哲匠言下有所得心,罄殚其迹。"

《传灯录》所叙事迹,与《宋僧传》大致相同。说到参学,径山所受的,与马大师"法无异说",也与《宋僧传》相合。但在参见石头后,"从此顿悟",显然以道悟为从石头得悟,专属石头门下了。然在早期的传说中,道悟也被传说为道一的门下。如权德舆(约791)撰〈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〉,列弟子十一人,其中就有"道悟"(《全唐文》卷五0一)。元和中(806 ~820)常侍归登撰〈南岳怀让禅师碑〉,所列再传弟子中,也有道悟。宗密撰《中华禅门师资承袭图》,洪州道一下,列弟子六人,第一位就是"江陵悟",并注"兼禀径山"。道悟为道一门下,也是很早就这么说了。

天皇道悟,属于石头门下,还是洪州门下,早就有了异说。等到《祖堂集》(952)、《传灯录》(1004)问世,决定天皇道悟为石头门下,那云门宗与法眼宗,就属于石头了,这是洪州门下所不愿意的。于是洪州下临济宗的达观昙颖(989~1060),集《五家宗派》;临济宗下黄龙系的觉范慧洪(1071~1128),作《林间录》,都引用丘玄素的〈天王寺道悟碑〉。他们以为,在荆州天皇寺道悟以外,同一地方,同一时代,另有一位"天王寺道悟",是道一弟子;而龙潭崇信,是天王寺道悟的弟子。照达观与觉范的意见:你们认为天皇寺道悟是石头门下,那就作为石头门下好了。但龙潭崇信,是天王寺道悟的弟子,所以崇信以下流出的云门与法眼,还是属于洪州系统的。丘玄素所撰〈天王寺道悟碑〉,一般都认为是伪撰的。临济门下的作法,可说弄巧成拙!伪作不能为人所接受,反而引起天皇道悟属于石头系统的看法。其实,依符载碑、《宋僧传》,及洪州与菏泽门下的早期传说,足以充分证明与道一有关,不能说专属石头门下。好在牛头宗衰落了,否则,生于婺州东阳(今浙江东阳市)的道悟,与牛头宗的关系正深着呢!

上一篇: 豪爽颠僧:道济 下一篇: 南山宗祖:道宣
 
首页  |  关于我们  |  本年活动  |  全国参团  |  版权声明  |  联系我们  |  门市登录
版权所有©2006-2020  河南三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  豫ICP备14029862号
地址:新乡市平原路石牌坊茶文化街41号  咨询热线:0373-3066299